临海俚音——陭
这几天在看《温岭吴语微词典》。
其中有“陭”字,解释是:
憑藉:陭張藥方走捉藥。
《温岭吴语微词典》用的是繁体字,现在通行简化字,用起来不方便。不过这一行繁体字还是能看懂的:凭藉:陭张药方走捉药。
陭字生活中还是常用的。年年写总结,写了有谁看,陭上年的总结抄一遍交账。哈哈,这与“陭张药方走捉药”意思一样,这意思当然是指“陭”字。
礼尚往来,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注意礼尚之后有往来两字。没有往来的多是行不正之风。我的母亲相当讲究礼尚往来的,别人送给她吃的东西多啥不得吃(老人,除了送吃的还能送什么),想着把礼器转送给他人。这个转送有“陭”的意思,“陭渠的物事,送卜渠”,自己不用花钱,了结一桩人情账。新的人情账待再下一个来“陭”。送来就吃,天下可没有这么多的便宜。农村老人贮存的八宝粥之类,过期的比例相当大。再说远一些,以前的黄坦山上,正月头拜岁到送几斤面的,这几斤面转来转去,到最后一家面条已经发黑。
陭字生活中常用的。“陭得讲”,“陭得装”,“陭得啜”,“陭得着”,等等,这些俗语有固定搭配的。这些陭字跟凭藉没有什么关系,似乎是得解释为随便。“陭得讲”是指一个人讲话没有逻辑,发挥有些过分。“看过西游记,讲话随拉屁;看过封神榜,讲话陭得讲。”“陭得装”是某人做事不讲规矩,不负责任。也有说成“糊湖装”的。“陭得啜”是有什么吃什么,不讲究。“着”是穿衣,“陭得着”是有什么穿什么,不讲究。我是一个“陭得啜”和“陭得着”的人。
有条“陭棒打狗”的俚语,并不是真的拿棒打狗。或许原有这个意思,只是意思转了。这么解释,比如以前的婚嫁,男方给女方多少彩礼,女方就拿这些彩礼办事,这叫“陭棒打狗”。
网上查“陭”字,抄百度字典解释:
陭 [qí]
古同“崎岖”,山路弯曲不平。
陭 [yī]
1、〔~氏阪〕古阪名,在今山西省安泽县。
2、不正。
3、梯子。
“陭”字的两个读音都没有凭藉的意思。《温岭吴语微字典》给这字加星字,存疑的意思。我看还是“倚”字对头,“倚”有凭藉的意思,可音不对。或许“倚”字在本地读成“奇”。
是不是我也在“陭得讲”了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