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云寺搞了一些文化建设,是墙上弄了一些文字,如“佛”呀,“静”呀,等等。法云寺的外墙翻新,涂上了寺院特色的明黄色。这明黄色的外墙有了书法创作的空间。书法我不懂,看到对联“问大士为何倒座,恨世人不恳回头”,不懂这是什么意思。不懂网上查,原来“观音倒座”还有典故的。观音,也说观音大士,“大士倒座”和“观音到座”说法一样的。
百度词典有“倒座”词条,抄一些:
倒座:
1、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,通常坐南朝北。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2、车船上与行驶方向相背的座位。
倒座,也有写成倒坐的。
大雄宝殿中的观音坐像和佛祖背靠背,反向而坐,这观音像称倒座观音。
网上查到江苏宿迁有“观音倒座堂”,来历抄在下面:
明朝万历年间(1576年),黄河决口,县城被淹,城墙及房屋倒塌、衙门、府置、居民都纷纷向北迁至马陵山麓坡地(今址)。观音堂虽未被洪水冲毁,但周围都是水,县城又迁到北面,香客来此既不顺也不便。因此渐渐萧条,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,穷了庙也穷了方丈,和尚们真正成了苦行僧。
后来有一位江南书生,游历到宿迁,住在观音堂内,看到庙里冷冷清清,和尚破衣烂衫,就给住持出个主意:把庙门改为朝北,面向县城,.观音菩萨也来个180度大转弯,改为背南面北,庙前再铺一条路,给香客提供方便,定能改变冷落的状况。
住持采纳了书生的意见,一一照办,但又怕遭人非议,天下寺庙都是山门朝南,哪有倒座朝北之理?书生又给他出个主意,编一副对联,贴在观音菩萨两边。联日:“问观音为何倒坐,因众生不肯回首。”语意双关,既回答了为何倒坐的原因,又暗含佛经上说的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”的道理。
倒座观音堂后来毁于战乱,没有重修。
百度百科有“倒座观音”词条,介绍的是河北正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的“倒座观音”:
我们所见到的观音菩萨,不是端坐莲花宝座,就是足踏祥云,慈眉善目,面带微笑,文静端庄。这种形象,在人们脑海里,已成定势。可眼前的观音菩萨却与众不同。你看她,衣着薄、透、露;披巾如纱,项饰遮胸,露臂赤足;姿态闲逸潇洒,风度翩翩;头微右侧,身稍前倾,柳叶眉下,凤目微睁,面带微笑,俯视众生。右足屈膝搭左腿,右手绕膝抚左腕。这尊观音菩萨塑在哪里?它就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。那里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,寺内有座被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称为“艺臻极品”的摩尼殿,殿内北侧有座五彩悬塑的假山,山上祥云缭绕,峰峦叠嶂,正中端坐着的塑像就是观音菩萨。由于塑像坐南朝北,故称倒坐观音。像高3.4米,整个塑像既统一又和谐。
(文字和最后一张图片来自网上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