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水天一色

且行且乐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追求完美、高尚,只是给自己套上枷锁。人生三万六千场,无非戏局,戴着枷锁演出,演的只能是悲剧。

马路的发明权是英国人  

2016-11-01 15:54:55|  分类: 笔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马路的发明权是英国人

马路是公路的另一种说法。现在山村多修通了水泥马路。

驴行时不得已时只好走马路。马路损脚,不如走土路的舒服。土路有弹性的。星期六驴行,走了一段够长的马路,差不多有六公里的。有驴友在问快到了没有。问过多次的,是走得太累了吧。走马路,自嘲,说成压马路的。

有驴友说马路是外国人发明的,这“马”字跟外国人的人名相关。我一直以为马路是车马走的路而叫马路。网上查过,这马路的发明权还是外国人。我现在享受的东西,几乎都是外国人发明的。如果不用外国人发明的东西,我们的生活要倒退一百年吧。

网上抄一些关于马路的内容,算是认识一下:

今天的沥青马路起源还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。

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,一般道路都是土路,即使在伦敦、巴黎、布鲁塞尔这类欧洲大城市中,最好的道路也是用石子铺成,当时还没有用复杂技术修建的道路。18世纪末,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,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,昔日那种“人走出来的路”,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英国苏格兰人约翰·马卡丹(John .Loudon McAdam)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,用碎石铺路,路中偏高,便于排水,路面平坦宽阔。后来,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,取名为“马卡丹路”(后将碎石铺的路依McAdam发音改称macadam road或简称macadam)。19世纪末中国的上海、广州、福州等沿海港口开埠,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,便把西方的马卡丹路修建方法带到了中国。当时中国人便以英语“macadam/马卡丹”的音译作为路的简称,后来俗称“马路”。

在上海有另一种说法:在上海,最早来外滩的多是单身洋人,他们富有冒险精神,长得结实,每日下午3点以后,为发泄过剩的精力,他们便想找个地方跑马,江岸不够他们尽情驰骋,便想到了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,于是就有了今天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,这便是南京路的前身。因为当时总看见洋人在上面跑马,故而当时上海人就以其音译,俗称其为“马路”。

元代制度,城内的主干道要能够并驰十匹马,京城(大都)要并驰二十匹。明清基本沿用了下来,老北京随有这一称呼,多指城内的主干道,或直穿城门的大道。

马路的发明权是英国人 - 乘风 - 水天一色

(大部分文字来自网上)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2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