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纱石
我说自己在西施殿景区没有看到浣纱石,这是此行遗憾的地方。看过西施殿的介绍,这个介绍也算诚实,说西施古迹荡然无存,仅有一块浣纱石,留有世人忆西施。围起来收票的景区,里面的东西无一件是东西跟西施相关。大门上“西施故里”四字只能说二千五百年前西施曾经在这个地方生活过罢了。“西施故里”应该是一个传说,历史的面目早已模糊,到现在萧山还在争“西施故里”。
驴友说自己看到了浣纱石,并发了照片给我看。拐子导游,居然没给我们带到浣纱石这个景点。浣纱石并没有在景区围墙内,而在过马路的江边。西施殿景区有两个大门,我们是北侧大门进出,而浣纱石是南侧的大门出,过马路下到江边就能看到。看照片,江边是作了许多旅游建设的。浣是洗的意思,这浣纱石当然在江边。江是浦阳江,过诸暨城关的一段叫浣江,叫浣江是跟西施在此浣纱相关,让人确信这是“西施故里”。二千五百多年过来,河床肯定有变化,西施用过的浣纱石是不是还存在是个问题。河边筑了公路,浣江的石块难道没有用作筑路材料?我们“浣纱石”一说当不了真的。石块着刻些字,题为“浣纱石”,充一个景点才是硬道理。
浣纱的纱似乎是棉纱,可二千五百年并没有棉纱,应该是苎麻的纱。纱到底是什么意思,还是网上查。网上抄一些:
浣纱
本义:浣:洗涤。纱:一种布料,也代指衣服。就是洗衣服。
引申义:浣纱也代指西施。《全唐诗》:“岭上千峰秀,江边细草春。今逢浣纱石,不见浣纱人。” 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得名,后用作词牌名——浣溪沙。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,因浣纱于若耶溪时,鱼羞而沉底,故有沉鱼之说。
原来浣纱就是洗衣服。哈哈,古人洗衣服是用浣纱这个高大上的名称。西施是穷人家的女儿,父卖柴,母浣纱,西施殿里是这样的介绍的,穷人的女儿早当家,从小就跟着母亲洗衣服吧。
网上抄西施的介绍:
西施,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,苎萝有东西二村,夷光居西村,故名西施。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。其父卖柴,母浣纱,西施亦常浣纱于溪,故又称浣纱溪。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诸暨,系一大方石,古朴苍褐,上镌“浣纱”二字。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。南北朝刘宋也灵符《会稽记》云:诸暨苎萝山,有西浣纱石。
真的西施用的浣纱石,浣纱石三字还是王羲之的手笔,我收回我说法。
评论